人類一切努力的目的在于獲得幸福,。人人都在追求幸福,,但幸福究竟是什么樣子?
幸福就像一個萬花筒,,透過玻璃,每個人看到的都不同。與其說幸福是偶得的鴻運,,倒不如說幸福是生活中的點滴。
真正的幸福,,需用心而不是用眼觀看,。村上春樹用“小確幸”來指代生活中微小而確實的幸福。
其實幸福無非四點,,“一是睡在自家床上,。二是吃父母做的飯菜。三是聽愛人給你說情話,。四是陪孩子做游戲”,。

有家可回就是幸福
人就像風箏,家就是那根繩,。家在,,根就在。
家就像我們漫漫人生中的補給站,、休息所,,不管你在外遇到多少委屈,經(jīng)歷多大的困苦,家都能以它獨特的魔力將你人生的冰霜融掉,,并重新給予你前進的力量,。
有家可回的人是幸福的。家就像痛苦黑夜中的一盞明燈,,立在那里,,照亮你來時的路,每一個在外拼搏的人都因為這盞燈變得心安,,因為他知道不管如何,,總有個家在等著他,總有個地方能夠無條件地接納他,。
地震,、海嘯、臺風,,自然的力量太過強大,。在翻云覆雨的自然力量面前,我們發(fā)現(xiàn)人類太過渺小,,一場地震過后,,可能你認為一直在那里的家就變了模樣。
人們總是認為輕易得到的幸福不是幸福,,有家可回被當做雞毛蒜皮的小事,,但當你真正經(jīng)歷過那些驚慌,那些無家可回的日子,,你就會發(fā)現(xiàn),,有家可回真好,有個家在你背后,,真幸福,!

父母健在就是幸福
古語說“樹欲靜,而風不止,;子欲養(yǎng),,而親不待”,這大概是人世間最大的憾事,。
之前有過一項調(diào)查,,在“你認為幸福是什么”的問題下,多數(shù)人都選了父母健在,。
胡適曾在《先母行述》中寫道自己陪伴母親的時間不多“生未能養(yǎng),,病未能侍,畢世劬勞未能絲毫分任,,生死永訣亦未能一面,。平生慘痛,,何以加此,!”
百善孝為先,,父母健在是子女最大的福氣。
季羨林曾寫過一篇懷念母親的文章,,從季羨林六歲離開母親,,一直到他讀大學二年級為止,在這段時間里,,他僅僅在母親身邊呆了幾天,。
母親去世后,他便失去了同母親在一處的機會,。季羨林說母親去世后“我痛哭了幾天,,食不下咽,寢不安席,。我真想隨母親于地下,。”
一個失去父母的人是孤獨的,是靈魂不全的孤兒,。季羨林在國外留學期間,,每每看到別人的母親,聽到別人母親的慈愛的話,,都會在心頭涌上一股凄涼,,一種思念。
別只顧奮斗,,而忽視了父母,。不經(jīng)意間你會發(fā)現(xiàn)皺紋不知何時爬上了父母的臉,父母的背也不再寬厚挺拔,。珍惜與父母在一起的時光,,父母健在就是幸福。

愛人相伴就是幸福
愛與善是幸福的源泉,,愛人間的一句情話,,一個眼神,都是幸福的折射,。有一個愛人,,伴你左右,他懂你的喜憂,。
彼此相愛就是幸福,。兩個相愛的人哪怕一整天枯坐對看也是幸福。與父母,、子女相較,,愛人是陪伴你時間最長的一個。
人生途中有愛人相伴是一種幸福,愛大概是最奇妙的調(diào)味劑,,有了愛,,不論什么樣的生活你能品嘗出的只有甜。
我國著名翻譯家朱生豪以翻譯莎士比亞的作品聞名,,除了翻譯莎翁的劇作,,朱生豪本人的愛情故事也是他最令人津津樂道的作品之一。
生活在戰(zhàn)火紛飛的年代,,年僅32歲就因病去世,。單看這兩項你或許會以為這定是個悲催又生活凄苦的人,但朱生豪是幸福的,,因為有了真摯的愛情,,因為有了相伴的愛人。
朱生豪在給宋清如的信中說“要是我們兩個一同在雨聲里做夢,,那意境是如何不同,,或者一同在雨聲里失眠,那也是何等有味,。”

子女健康就是幸福
為人父為人母最希望的就是孩子能夠健康快樂的成長,,對他們來說,沒有什么比孩子的健康更重要,,更能讓他們感到幸福,。
孩子是父母的歡喜。蘇東坡晚年寫了一首詩“惟愿孩兒愚且魯,無災無難到公卿”,,孩子身體健康大概是天下所有父母最真切的愿望,,不論你是長還是幼,只要你還是父母的孩子,,父母永遠牽掛著你的身體,。
傅雷在六七十年代遭受困苦,但在其寫給兒子的信中,,完全看不到一點陰霾,。大概在那段歲月中,看到離家的兒子生活快樂身體健康是傅雷最大的幸福,。

幸福,,并不是腰纏萬貫,財產(chǎn)富足,。
幸福是用心感受的愛意與溫暖,,是寒冷冬日里媽媽包的餃子,是愛人在黑夜里為你亮起的燈,,是你耳邊響起的孩子笑聲,,是你滿身疲憊歸來時看到的家門,。
幸福不是你想要得到什么,而是珍惜你已經(jīng)得到的,。幸福不在遠方,,不在欲望,它就在你身旁,,幸福就像香水,,不是潑在別人身上,,而是灑在自己身上,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