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十一”假期,眾多游客選擇參觀博物館,各地博物館出現排隊長龍,。10月2日上午9點,,遼寧省博物館門口已經排起了三十幾米長的隊伍,參觀者出示預約碼和健康碼后,,有序進館參觀。類似的場景在成都博物館、陜西歷史博物館等也不斷出現,,游客參觀熱情高漲,對博物館精彩的展覽和先進的服務表示滿意,。(10月6日《人民日報》)
新中國成立初期,,全國僅有21家博物館,而截止到2019年底,,全國備案的博物館已經達到5535家,,數量增長了260多倍。博物館的發(fā)展不僅限于數量的攀升,,內容和服務也有著質的飛躍,,不但主體呈現多元化,歷史,、文化,、軍事、海洋,、生物,、紅色文化等各具特色,而且很多新建成的博物館造型獨特,、氣勢宏大,,成為當地的地標性建筑和文化旅游中心。
更加重要的是,,博物館變得更加親民,,注重于貼近群眾、服務群眾,,從過去的“高冷”形象搖身一變成了群眾身邊的文化新客廳,,大量的博物館免費向群眾開放,,普惠均等成為博物館的顯著特征,而且博物館的功能日益多元,,不再拘泥于單純的文物展示,,而是集參觀展示、文化教育,、社會服務,、科學研究等多樣化于一體,成為文化惠民,、文化強國的重要力量,。2019年,全國博物館接待觀眾達到10.22億人次,,參觀博物館成為很多人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選項,,博物館熱已然掀起。
但是博物館熱能夠持續(xù)多久,,最終還是由博物館的服務品質來決定,。當今人們正處在一個快節(jié)奏的社會中,審美取向轉變很快,,博物館能否持續(xù)抓住觀眾的眼球,,需要持續(xù)深化創(chuàng)新變革,緊緊抓住轉型,、升級和發(fā)展的契機,,不斷豐富和完善服務功能,特別是教育和文化傳播功能,,提升博物館的品牌價值,,并且要在文化內涵上深入挖掘,讓觀眾在參觀的過程中不但能夠獲取豐富的文化知識,,更能夠提升人文和科學素養(yǎng),,得到心靈上的持續(xù)滋養(yǎng)。
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的高速普及和發(fā)展正在深刻改變著世界,,博物館的未來必然要走向現代化,、智慧化,必須加大大數據,、云計算,、人工智能等新技術、新方法的推廣應用,,讓博物館能夠走向“云”端,,給觀眾帶來不一樣的新體驗。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加速推動博物館騰“云”駕“數”的步伐,很多博物館都在疫情期間創(chuàng)新推出了“云展覽”“云直播”等數字化的服務產品,。據統計,,僅在今年春節(jié)期間,全國博物館共推出了2000余項線上展覽,,總瀏覽量超過50億人次,智慧博物館建設取得了顯著進展,,這將是博物館保持熱度的重要支撐,。
博物館不同于一般性的景點,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參觀博物館人數最多的國家,,博物館的群眾基礎越來越堅實,,我們期待博物館熱能夠一直持續(xù)下去,為社會文明進步持續(xù)提供文化的滋養(yǎng),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