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前,,百度副總裁謝廣軍女兒“開盒”事件引起熱議,。按照百度回應,“開盒”網友的數據并非從百度泄露,,而是來自海外社群網站,,很多信息還是免費的,百度安全負責人對此表示“吃驚”,。
??“與百度無關更可怕”“‘開盒’成本之低讓人沒有安全感”“我們的數據隱私,,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被隨意獲取,、傳播和濫用?”……一石再次激起千層浪,。
??網友的擔心不是多余,。3月19日,南都記者調查發(fā)現(xiàn),,海外社群網站上,,確有不少可以購買他人信息的群組,甚至包括銀行卡流水,、開房同住人員,、帶備注的微信好友列表等隱私信息。經同事授權后,,記者花300元買到的同事戶籍信息不僅是對的,,還有客服表示“其中240元是公安網站戶籍截圖的費用”。警方回應,,該手法涉及技術問題,,會把情況反饋給上級部門進行調查。
??另有來自奇安信的數據顯示,,2024年全年境內政企機構共發(fā)生個人信息泄露風險事件112起,,涉及個人信息數據266.9億條,盡管這一數據較2023年減少54.5%,,但也反映出政企機構的網絡安全形勢仍不容樂觀,。專業(yè)人士表示,一樁個人信息泄露案件可能有前端信息泄露問題,,也有后端侵害人的手段問題,,還有末端受害人的注意義務問題,且個人信息數據提供商存在層層轉包現(xiàn)象,,數據中介數量眾多,,導致信息泄密源頭難以確定。這往往意味著,,找不到該擔責的人,,打擊難度大。
??根據過往經驗,,信息泄露可以分為兩種,。一種是“內鬼”主動泄露。以前,,就有警務人員,、快遞企業(yè)員工、銀行職員等因此獲刑的案例,。海內外社交平臺上,,也有公然尋求和內部人員合作,、宣稱“日薪10萬元起”的帖子。另一種是由于信息保護沒做到位,、黑客攻擊網站,,導致信息被動泄露。無論主動還是被動,,都提醒相關單位要設置好“防火墻”,,對信息安全始終打起十二分精神。學者建議,,在個人信息侵權領域構建懲罰性賠償制度,,使侵害個人信息權利的違法成本高于收益,值得考慮,。
??個人信息一旦產生,,就不可避免會面臨隱私和效率的平衡問題。更深一層追究,,一些單位收集個人信息時,,是否遵循了個人信息保護法等法律法規(guī)要求的“最小必要原則”呢?
??3月15日,,中國網絡空間安全協(xié)會發(fā)布的《個人信息超范圍收集與泄露問題分析研究報告》指出,,個人信息超范圍收集與泄露問題主要發(fā)生在互聯(lián)網應用、金融,、醫(yī)療,、教育等重要領域,其中互聯(lián)網應用領域問題尤為突出,。由于信息化的普及與數據的規(guī)模效應,,個別個人信息處理者掌握的個人信息量級極大,數據規(guī)模的擴大一方面加大了安全管理的難度,,另一方面也催生了安全風險的聚集,。可見,,進一步細化“最小必要”相關標準,從源頭規(guī)范數據收集,,也能降低數據泄露風險,。(維 辰)
(https://www.news.cn/comments/20250320/baf55ca9eff5487095ff02f53137e5ba/c.html)